第二章太极拳基本技术


中国武术讲究“势正招圆'势正指姿势正确;招圆指动作(招法) 圆满。势正和招圆构成r武术运动规格,其分值在“武术竞赛规则”中占 总分值的

太极拳的基本技术正是表现在型(姿势)和法(招法)两方面。其规 格在“太极拳竞赛规则”中作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不仅是太极拳比赛的 裁判依据,也是太极拳健兌锻炼的技术标准。

第一节身型、身法


—、身型

指太极拳在定势和运转中,人体各部位的形态和要领。总的原则足中 正安舒,松活平稳,A然大方。

悬顶正容悬顶是指头、颈自然竖直T微有叫上顶悬的意念,乂称“虚领顶劲 这样做有利于姿势稳定,精神振作,意气运用,所以“十5势歌”中说 “尾闾屮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常见有人练拳时头颈松软,萎靡不 振,或摇头晃脑,低头弯腰,这都是不对的。当然,悬顶也不能使头紧张 僵硬,失去虚领本意。正容指面部表情然端正,平静从荇,不可故意表 情做态。

2.沉肩坠肘

肩关节要保持中々沉,不可耸肩,也不可故意前扣或后张。肘关节要保 持自然弯曲,并含冇轻微垂坠的姿态,防止扬肘、挺肘等毛病.这样可以使姿态自然,动作沉稳、柔和。

3.展臂虚腋

太极拳上肢尤论是屈臂还足直臂,都要充满膨胀的内力,太极拳称为 “棚劲”。屈臂时不町松软扁瘪,要保持弧形,向外展放;育臂时要前伸后 拉,肘部下坠,仍要微屈成弧。这样就使得上肢既柔和自然,又沉实有 力。虚腋是指腋下保持一定空隙,不要将上臂与肋部突紧,使动作失太圆 活自然。

舒指塌腕

太极拳的掌型应做到五指自然舒展分开,腕部下塌,使劲力贯注于 掌、腕、指备关节。当然,随着动作的虚实变化.贯注的力S也是在不断 变化的,不同的动作招法,手的着力部位也不相同。伹是无论如何变化, 指、腕关节都不能过于松软和过于僵硬,fi:指屈缩、腕部松弛,或者五指 并拢、腕部紧张都足不对的。

含胸拔背

含胸指胸部不能外挺,要保持舒松自然状态。拔背是指背部舒展开 阔,这是与太极拳的松柔圆活运动特点相适应的,因而与某些挺胸、紧 背、收腹的刚力型拳法要求不同。含胸拔背的关键在于自然舒展,不能理 解为缩胸驼背,失去中正自然去追求“含胸”是不对的。

松腰正脊

这是保证太极拳立身中正的关键。松腰指腰肌松活不可紧张.一旦紧 张就使动作失去灵活自然。正脊是要求脊柱中止,舒展伸拔。有时某些动 作可能上体稍向前俯或侧倾,但不能脊柱歪扭或团缩。

缩髋敛臀

太极拳大多保持屈腿半蹲姿态,这时常有人发生挺髋、后仰、A臀、 前俯的现象,使上体失去端正,姿势发生歪扭。正确的做法是:髋关节向 内收缩,臀部向内收敛,从而保证身体端坐在腿L的姿势。

中间3代太极拳名家名著丛书

提肛实腹

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就足指动作完成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深呼 气,使腹肌紧张,腹IE升高。同时裆部的肌肉相应收缩上提,以帮助下肢 稳定和劲力充实,这时如果腹肌、肛门括约肌过于松弛就收不到这种效 果。

屈腿落胯

不管是弓步、虚步还是仆步,常常是一腿弯曲,承担大部分体重。姿 势越低,屈腿越深,运动量也越大。在步法转换中,两腿的屈伸转换随时 进行,为r保证姿势平稳和动作轻灵,必须自觉地屈腿落胯。有些人由于 腿部力量不足或要领掌捤不好,结果重心忽起忽伏,出现屈腿不够或者骨 盆左右扭摆的毛病,这是应予纠正的。

活膝扣足

膝关宵要松活有力才能保证两腿糾伸自由,即便是直腿的时候膝关节 也不要紧张僵直,要留有少许松活余地,如弓步的后蹬腿、独立步的支撑 腿等。扣足是指脚要踏实,不仅在运动中要注意脚踏实地,稳定重心,就 是在弓步、仆步时也要防止脚外侧掀起或脚跟掀起的“拔跟”现象。

二、身法

指躯T运转的方法和要领。太极拳的主要身法是左右旋转,以腰为 轴,带动四肢。在少数动作中也会出现前俯、侧倾、收放、起落等身法的 变化。无论何种变化,皆要做到平稳安舒、松活自然、斜中寓正、不僵不 滞,同时保持悬顶正容、沉肩竖颈、含胸拔背、活腰直脊等要领。

第二节手型、手法


一、手型

指动作定势时手的形态。各种手型皆要做到规范正确,用力6然。

m


1.拳

五指卷握,拳面要平,拇指压在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用力+可过 紧、过松。

2.掌

五指微屈,舒展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成弧。手指用力不可僵直, 也不可松软。拇指根内合,指尖后仰;其余四指向手背方向舒展错开(陈式)。

3.勾

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使勾尖朝下。拇指、食指和中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其余二指屈于掌心,屈腕, 勾尖向下(另式)。

二、手法

指打拳中手臂的运动方法和攻防招法。要求方(招)法清楚,力点准 确,动作圆活,用力刚柔相济。

1.棚

前臂由下向前棚架,横于体前,掌心向内,臂要保持弧形。力点在前 臂外侧。

2.捋

两手斜相对;随转腰由前向后同时划弧捋至腹前或侧后方。力点在W掌。

3.挤

后手推送前手的前臂内侧,两臂由屈而伸向前挤压着力点在前手前 臂外侧。挤出后两臂须撑圆,高不过肩。

4.按

①前按两臂先后屈伸,两手由前向后引化再向前推出。路线要走弧形,不可直推。力点在两掌,掌心H前。

②下按——单掌或双掌A上向下沉压。掌心向下。

5.冲拳(打拳}

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拳眼向上成立拳。力达拳面。

拳经胸前内旋向前弹抖打出,拳心向下成俯拳。力达拳面。

反冲拳一拳经耳旁或胸前内旋向斜前方打出,拳眼斜向下。力达 拳面。

6.栽拳

拳:向前下方打出,拳心斜向内下方。力点在拳而。

7.贯拳

拳经体侧向前上方划弧横击.屈臂内旋,拳眼斜向下。力点在拳面。

8.穿拳(掌)

拳或掌沿着另一手臂或大腿伸出。力点在拳面或指尖。

  1. 撩拳(掌)


红臂前摆,拳或掌自卜>』前厂方打出,拳心向下或掌心向_L。力点在 拳背或掌心。

  1. 撇拳


翻臂前伸,拳由俯拳变仰拳,自后向前上方打出,拳心向上。力点在 拳背。

  1. 搬拳


以肘关节为轴,前臂翻花,拳自内向外翻至体前,拳心向上。力点在

拳背。

  1. 砸拳


拳白上而下外旋砸落,拳心向t:。力达拳背。

 

  1. 侧崩拳


拳白内向侧前下方内旋弹抖打出,拳眼向内,拳面朝下。力达拳轮。

  1. 抖拳

  2. 横抖——两拳S体侧向另一侧平击,拳心向卜_或向下。力点在拳 眼。

  3. 分抖——两臂翻摆,双拳向左右或卜_下分开抖弹发力,挙心向上或 向内力达拳背。

  4. 撞拳


两拳同时自后向前冲打,拳心向下或向上。力达拳面。

  1. 推箪

  2. 掌经肩上或胸前内旋向前立掌推出,掌心向前。力点在掌根。

  3. 攀经肩卜_或胸前内旋向前平掌推出,掌心向r,指尖向体侧。力点 在掌外沿。

  4. 搂箪


掌经膝災节上方由内向外横搂,掌心向下。力在掌心。

  1. 拦掌


掌自后向前、0外向内立掌内旋拦阻,掌心朝异侧,指尖斜向上。力 在掌心。

  1. 云手


立云——两掌在体前交错划立圆云拨。力点在掌外沿或内沿。

平云——两掌在体前、体侧划平圆五拨。力点在掌内沿。

架掌

掌自下面h屈臂内旋架至头侧上方,掌心斜向上。力点在前臂或外掌沿。

  1. 撑掌

  2. 横掌屈臂平举于体恻,掌心向外。力点在掌心。

  3. 对掙——双掌上下或左右对称分开.:力点在掌心。

  4. 插掌


掌自K向前下方侧掌伸出,指尖指向插伸方向。力达指尖。

  1. 挑掌


掌自F向上侧立掌挑举,指尖向上。力点在掌内沿。

  1. 压掌


横掌fl上而下屈臂按压至腹前。力点在掌心。

  1. 托掌


掌自下而上外旋托举至体前。力点在掌心。

  1. 抱掌


两掌上下相对或左右交叉合抱于体前或体侧,沉肩虚腋,两臂半屈成 弧,如抱球状。

  1. 分掌


两臂由屈而伸,两掌由抱掌向前后或左右划弧分开t

两臂由屈而伸,两掌由抱掌斜向前后或左右划弧分开=

  1. 开合手


两掌^掌相对,向左右分开或内合,开时同肩宽,合时同头宽。

  1. 顶肘


屈臂握掌,以肘尖发力向侧后方撞击,拳心朝下。力点在肘尖。

 

30.滚肘

前臂外旋向前下方滚压。力点在前臂外侧。

31.采

掌由上向下牵引。力点在五指。



掌向左或向右击打或扭转。



用肩、背或上臂向外挤撞。

第三节步型、步法

—、步型

指动作定势时下肢的形态。各种步型均要求规范准确,重心稳定,虚 实分明,着力和顺,步幅和跨度适当。

  • 弓步


前腿屈弓,大腿斜向地面,膝与脚尖基本垂直,脚尖直向前;后腿自 然伸直,脚尖斜向前45°〜601川弓步,脚尖向前或稍外撇)。两脚全脚着 地,横向跨度1〇~30厘米。

  • 虚步


后腿屈坐,大腿斜向地面,脚跟与臀部基本垂直,脚尖斜向前(川虚 步,脚尖向前或稍外撇),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 仆步


一腿全蹲,全脚着地,膝与脚尖外展;另一腿自然伸直于体侧,全脚

着地,胸尖内扣。

  • 独立步



  1. 支撑腿自然直立站稳;另一腿屈膝提于体前,大腿高于水平,小腿 自然下垂。

  2. 支撑腿自然直立,屈提腿,膝关节外展.脚尖上翘(吴式),



  • 马步


两脚平行向前,与肩同宽;两腿屈蹲,膝与脚尖同方向。体重平均落

于两腿。

6-歇步

两腿交叉屈蹲T滕关节前后相叠,后膝贴近前腿膝窝„臀部接近脚 跟。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前脚掌着地,脚尖向前。

  1. 半马步


前胸直向前,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二至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 屈蹲,大腿高于水平,体重略偏于活腿。

  1. 丁步


一腿屈蹲,全脚着埋,另一腿屈收,脚停于支撑脚内侧或侧前、侧后 约10厘米处,前脚掌虚点地面

  1. 横裆步(侧弓步J


两脚左右开立,同弓步宽,脚尖平行向前或稍外展;一腿屈蹲.膝与 脚尖赉t,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

  1. 平行步{开立步}


两脚平行分开,宽不过肩,脚尖向前;两腿直立或屈蹲。

二、步法

指动作中两脚的移动方法。要求轻灵沉着,柔缓平稳,脚轻提轾落。

前进时,脚跟先着地;后退时,前脚掌先落地。方向、步幅和碾脚皆要准 确适度。

  1. 上步


后脚向前一步或前脚向前半步。

  1. 退步


前脚向后退一步。

3■撤步

前脚或后脚向f退半步。

  1. 进步


两脚连续各前进一步。

  1. 跟步


后脚向前跟进半步。

  1. 侧行步


两脚依次侧移。并步时两脚间距为20厘米。

  1. 盖步


一脚经支撑脚前向侧方落。

  1. 插步


一脚经支撑脚后向侧方落。

  1. 开步


脚向外分开半步。

10并步

脚向内收拢半步。

 


  • 一脚屈膝收提,收至支撑腿内侧。提步



  1. 摆步


上步时脚跟着地,脚尖外撇。

  1. 扣步


上步时脚跟或脚前掌着地,脚尖内扣。

  1. 碾脚


以脚跟为轴,脚尖外展或内扣;以前脚掌为轴,脚跟外展或内收。

第ra节腺法、眼法

—、腿法

指腿和脚的攻防运用方法。要求做到方法清楚,力点准确,重心稳 定,发力自然,动作协调,上体保持端正。

  1. 蹬脚


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T小腿前摆,脚尖回勾,脚跟外 蹬,高于水平。

  1. 分脚


支撑腿微屈站稳;呙一腿屈膝提起,小腿前摆,脚面绷平,脚尖向前 踢出,尚于水平。

  1. 拍脚


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向_t摆踢,脚面绷平,手掌在额前迎拍脚



 

  1. 摆莲脚


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从异侧踢起,经面前向外做扇形摆动,脚面 绷平,两手在额前依次迎拍脚面,击拍两响。

  1. 踹脚


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提起,脚掌内扣,脚外沿发力踹出,高于水

平。

  1. 震脚


一脚提起,全脚掌用力向地面震踏。

二、眼法
指打拳中眼神的运用方法。艽要领是:定势时T眼平视前方或注视前 手;换势时,眼睛与手法、腿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神随,神态自然, 精神贯注。

第三章太极拳的教学与训练


第一节敎学原则


教学原则晶教学过稈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 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总结。运用和贯彻教学原则,能使教师止确地选 用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 教拳育人原则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项有着悠久的仿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氏 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同时它乂足一项非常辛苦的运 动,尤其是要克服疼痛关和枯燥感。所以T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结合太极 拳的特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具有热爱、继承、 发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贳彻教拳育人原则,要在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传统习武中一贯注市 武德教育,把武德列为学习武术的先决条件。如今,我们在武术教学中, 更位发扬尚武崇德的优良传统,寓徳育于4武之中,讲道德,讲文明,讲 礼貌,造就一代新人。

二、 自觉积极性原则


6觉枳极性原则,指的是培养学生把努力学 作为自觉的行动。不仅 认真学,刻苦练,还要积极思考,反复琢磨,深入理解。

贯彻自觉积极性原则,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旮了正确的方 向,学起拳来才会有动力。苒次是教师要多绐学生创造充分发挥主动自觉 学习的条件,鼓励学生互教互学,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使教师的主导作 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生动活泼,

启发诱导,调动学4:的学习热情。

三、 严格耐心、教学相长原则


俗话说“严师出高徙'教师认真严格和敬业奉献精神,是取得良 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严格首先是教师严于律a,认真备课,不断提高 知识、技术水平。其次是严格要求学生,尽职尽贲,-丝不苟。然而, 教学仅有严格一面还不够,必须M时抱有热情和耐心。特别对待基础 差、年龄大、进步慢的学员,教师更要满腔热情,不厌其烦,一视冋 仁,绝不可冷淡、歧视。教师对待学生要平等、尊重、爱护。“闻道 有先后,术业冇专攻'教师应善于从学牛身上吸取经验和长处,做到 教学相长。

四、 直观与思维相结合原则


直观性,指的是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如模仿、观察、观 摩、纠正等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T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 象,从而掌握所学的技术。思维性,是指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判 断、总结,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理性认i只。武术界有“光说不练 嘴把式.光练不想傻把式”的谚语,说明二者结合的必要。

由于太极拳的动作复杂,只有反复练习才会掌握技术,从这点上看, 直观性原则显得更为軍要。教师除了II接示范、语言讲解、U令提示、辅 导纠正之外,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照片、挂图、表演、观摩等各 种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形象和概念。

五、 区别对待原则


人体生理结构虽然基本相同,但由于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活动能 力的不同,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所以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学方法和运动量安 排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一般来说,年轻人体质较好,承受能力较强,运动量、运动密度、强 度可以大些;而年纪较大者,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恢复也较慢,运动量和 强度应该小些=年轻人模仿力强,应以形象教学为主,精讲多练;年K 者,掌握/相当的生活经验,应多呰形象的比喻,增加逻辑思维教学,使其 更好地理解动作:对那些学七困难,接受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些耐心和鼓励,采取一些分解教学方法和辅助练习,使其有信心完成学任务。

六、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 知,逐步深化,不断提高。运动负荷也要由小到大,逐步增加。

难和易、繁和简、深和浅都是相对的。同是二十四式太极拳,对某些 人来讲很容易,但对另一些人可能就较为困难。初学时可能较难,学了 - 段时间后可能又会觉得容舄r。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和了解学 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不适当的部分。

为了贯彻循序渐进性原则,在太极拳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实际 出发,抓住電点,解决主要矛盾。切不可面画倶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反 而欲速而不达。

七、 合理安全原则


教学内容、进度、步骤、手段、运动量都要周密计划,合理安排.符 合学生实际需要和可能,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安全,尽量防止运动伤 害。由于太极拳是一项柔缓运动,有些教师容m忽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 动;教学要求会过高过急,超出学生现有能力。学员中也冇“恨病吃药”, 肓0加大运动量的现象。这些都会导致教学的失败,

第二节敎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屮,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教 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适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教授对象的 水平和能力,以及教学条件等再体情况而定。教学方法要有的放矢,讲究 实效,灵活运用。

在太极拳教学中,我们常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一、语言法


运用语言法的形式有讲解、口令、提示、讲评、暗示等。

讲解楚太极拳教卞中运用语言法的最主要、最晋遍的形式。它是教师 向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技术的基本方法。

讲解应注意以下儿点:

  1. 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每次讲解应根据教学任务和步骤,重点讲清一两个问题,待学生理解 接受后,再讲另一个问题。如果一卜子讲得过多,耍求过全,学生反而会 摸不着头脑,影响学习效果。

  1. 符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只W当学生听懂老师讲的内容时,才可能引起他们的反应,起到讲解 的作用。同样,只有当学生感到老师的讲解有用和必要时,才会引起他们 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讲解的深度和广度都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1. 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必需的专业术语外,应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言进 行讲解,用诃力求准确生动,不要故弄玄虚。比如为了能使学牛理解要 领,采用形象的比喻“迈步如猫行” “运劲如抽丝”等等,会收到很好的 效果。

  1. 注意讲解的时机和效果


教师讲解,一般是面对学生,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进行讲解。如果 学生在做练或是教师背对学生领做时,除了适当地作些简短的口令和提 示外,教师不宜过多讲解。

口令和提示是用简洁的词语表达教师意图的形式,也是有效地指挥学 生活动和强化技术要领的重要方法。U令和提示常用于基本功训练、集体 练习及调动队伍屮,

讲评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学生鼓励、肯定和指导、 纠正的方法:通过讲评可以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 习兴趣,提髙学习的积极性。

暗示是通过心理上的良性刺激,鼓励、帮助学生动作更加完美、准确 的方法。比如在起势_前,教师轻念“令身放松,心情平静”,帮助学牛消

 

除紧张心理。独立蹬脚时,教师鼓励提示“站稳” “坚持'增强学生信 心等,这对学生顺利完成动作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示范法

动作&范是太极拳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直观方法,它是教师(或指 定的学生)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风格、要 领和方法。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使学生建立准确的动作概念,还可提高学 生的学兴趣,是教学屮必不#少的教学手段。

应用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


教师的每次示范都应目的明确,是让学生看动作的全貌,还是看某个 局部;是重点看手法,还是看步法.是为了使学生建立初步概念还是使学 牛深人理解。教师应该心中有数,重点突出。在教学中,示范常常伴随讲 解,冇吋可先讲解后示范,也可以先示范后讲解。不管怎样,讲解与不范 的内容要一致,重点要突出。

  • 示范动作要正确


教师的示范动作应是学生的典范,力求做到准确、熟练、优美,使学 生一开始就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闪此,教师课肋一定要认真备课,不 断提高示范的质量。

  • 正确的示范位置和示范面


为r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师的示范,教师必须注意示范的 位置和示范面的选择。示范的位置一般根据学生所站的队形、动作的移动 方向和动作的性质而定。示范面则应根据动作的结构以及学生所观察的具 体部位而选择。

在太极拳教学中经常釆用的示范面冇正面示范、侧面示范、镜面示范 和背面示范。为了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一些对称性的动作常用正面示 范,如教起势和站桩练习。为了显示动作的前后距离和步法,教学中采用 侧面示范,如教野马分鬃、倒卷肱等动作。镜面示范是教师面向学生、动 作方向与学生左右相反的示范方法,一般用于简单的定势造型及基本功练

 

习。而太极拳的动作组合及全套动作练习,我们常采用背面示范,即通常 的背面领做。

示范的位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定位讲解时,站在队伍的前面 IH屮位置,与排面成等腰三角形。背面领做时,如果是向前移动,要站在 排面的正前方;向左移动时站在队伍的左前方;向右移动时,站在队伍的 右前方。总之,应以每个学生都能看清为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尽董不使学 生面向阳光和迎风吋立。

随着电视教学的普遍使用,放映录像也是一种极好的示范方法,对以 弥补教师示范的某呰不足。比如画面定格就其冇一般示范难以达到的效 果,有利于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动作要领。间时电视录像可以多次重复, 能够大大减轻教师的体力消耗。

三、练习法

在太极拳教学中,学生感知的技术,必须经过亲身实践,反复练七, 才可能掌握,因而练习法是教学中大量、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内容上1 分,练~法包括分解练习、完整练习和组合练习。从形式L分,练习法又 可分为个人练习、分组(或分排)练习和集体练习。

  1. 分解练4


分解练习娃把一个完整的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地进行学 习,最后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分解练习一般用于较难掌握的动作或足纠 正动作的中间环节时应用。它的优点是使复杂教学过稈变得简单明了,重 点突出,使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困难动作。

运用分解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 分解动作时,应考虑到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把动作分解得 太细太碎。

  • 应使学生明确各部分在完整动作中的位置。

  • 要与完整法结合使用。运用分解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完整动作,因 此,分解练习的时间不宜过久,以免破坏动作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1. 完整练习就足一个动作或-套动作,从开始到结束完整地进行练 习。它的优点是不破坏动作的结构和衔接。完整练习一般用于简单的动作 或完整套路练习中。



  • 组合练习足将几个动作组合起来练习,或是-个动作左右方向串起


来反复练习。常用于基木功练习和一个教学阶段的单元内容练习。

  1. 个人练习是让学生原地或分散进行独立练习或个人体会。在基本功 练习中,也可以安排个人轮流依次练习,以保证充分利用场地和合理运动


密度。

  1. 分组练>]一般在教完本课内容后.教师提出要求,由组长带领本组 同学进行练习。这样可以发挥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的作用,培养 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分排练习也属分组的性质,在教师指挥下,学生逐 排轮换练也可以节省时间,保旺一定的练习数S和运动负荷。

  2. 集体练>J是在教师统一指挥或带领下,学生集体练习的方式。它可 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教帅观察整体教学效果。


四、比赛法

比赛法同其他练习法相比,是合理利用“竞争”因素,使学生处于高 度集中和紧张状态,对机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可有效地发展身 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在复杂条件下沉着、果敢和自制能力,发扬 集体主义精神。教学中釆取分组赛、推选代表赛、个人测验赛等手段,对 激发学牛情绪、提高教学效果存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五、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在教学屮,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 错误的动作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就会形成错误的技术定型,造成“学拳 容易改拳难”的局面,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采取积极 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

要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首先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说,错 误动作主要是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1. 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怕苦怕累。

  2. 葑体素质差,接受能力弱,动作不协调。

  3. 进度和教法安排不当,脱离学生的水平和特点,致使学生不能掌握 动作的要领和方法。

  4. 教学环境及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


针对..丨:述原因,教师应有针对忭地釆取相应的方法加以预防和纠正。

L加强学生的思想教f,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 加强学生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项素质和机体活 动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

  • 正确佔计学生的水平,恰当地安排教学内荇和方法,提高讲解与示 范的质量,充分使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抓住教学的关键环节和教学要点。

  • 针对周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选择好合适的场地,尽量避免外界因 素及新异刺激对学生的十扰。


预防和纠正错误时,教师首先要预见到每个动作的易犯错误,重点讲 解和提示,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了错误,要对症下药,及时加以纠正。 在纠正错误过程中,教师应热情耐心,不要全盘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S 尊心和信心。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共性的、主要的错误,解决普遍性、关 键性问题,不要主次不分,四面出击,费力不讨好。还要善于培养学生识 别错误、分祈原因、Q我纠正错误的能力。

第三节技术训练步骤和要点

太极拳的技术训练一般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熟练动作.打好 形体基础。第二阶段,提高运动技巧,掌握劲力要领。第三阶段,力求形 神完美,气力结合,神韵自由。太极大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对此概 括为“由着(招)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

一、基础阶段

这一段的教学重点,一是通过基本技术,使学生打好形的基础,势正 招圆。二是通过体力、素质和基本功训练,使学生打好体能基础,为今后 技术提高创造物质条件。

基础阶段的技术训练要点主要是:

体松心静

太极拳是一项动静结合、身心兼修的健身运动。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 生排除紧张、消除杂念、自我调整、控制身心状态的能力。有些青年学员 认为用力就是用功,打太极拳常常周身紧张,面红耳赤,形成“长拳慢

练” “广播操慢练'也有人打拳静不下心来,精神处于紧张、烦恼之屮. 人在心不在,影响了锻炼效果。体松和心静是练太极拳的基本修养,只有 保持心f气和、舒松自然、精神专一,才能进入太极拳的锻炼心态,取得 “静以养心” “动以养身”的效果。

2.立身中正

打太极拳要求屮止安舒,顶头竖脊,沉肩松胸,像坐禅、气功一样,保持 自然端庄的身型体态。有人长期形成了不良习惯,以致打拳中拱肩驼背、低 头弯腰。也仑人紧张生硬,前俯后仰,故作姿态,这呰都要认真纠正。

  1. 型法准确


对每种塑法的规格、要领都要淸楚,力求一招一式准确到位。有些要 领即使一时达不到要求.也要明确方向,弄清规矩。因此,希望学生不要 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似是而非,一a错误定型,改正习惯比学习动作 还要费力。只奋从初始就力求准确,r少勿滥,才足最扎实、最有效的 学习途径。

  1. 轻灵平稳


太极拳只有少数动作重心有明显升陴,大部分时间都要保持屈腿半蹲 状态,身体好像端正坐在自d腿步法移动要求一腿肀屈支撑,稳定重 心,另■腿轻轻移动,迈步如猫行,落地如生根。这样不仅加大r运动 量,也使动作轻灵、柔和、稳同,丧现出太极拳特点。

仑些入腿部支撑力不足,打拳忽坐忽立,时起时伏,甚至站立打拳。 存人前进后退像散步一样,以致练了一小时,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大大 降低了锻炼效果。为此,需要提卨F肢力量,强化屈腿落胯要领,加强桩 功、行步等基本功练习。

也冇人由于步型、步法不当,造成身体歪扭、摇晃,失去控制0对 此,需要改进步型、步法,切实掌握规格。

  1. 舒展柔和


太极拳的姿势和动作,既+能紧张生硬,也不能软缩十瘪。它好像一 个充满气的气球,柔和而饱满,具有向外膨胀、支撑八面的张力,太极拳

 

称为柔中寓刚的“棚劲”。初学者短时间内掌握这种技巧比较困难,但应做 到姿势舒展,动作柔而不软,舒而不硬,刚柔适度,轻柔饱满地展现自身=

二、提高阶段

这一阶段的训练任务是提卨运劲技巧和运劲要领。做到协调、连贯、圆 活,不发生“断劲”现象。实际上运劲技巧和运动技巧是一个整体的两方 面。正是由于劲力的完整顺达(整劲、顺劲),保证了动作的协调阅活。劲 力的沾粘走化(粘劲、化劲X促成了动作的连贯不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内因外果,密不可分。掌握运劲要领和运劲技巧,是技术提髙的重要标志。 这一阶段的技术训练要点主要表现如下。

  1. 上下相随


打太极拳要求手、眼、身、步协调配合,周身相随,形成一个整体。 例如“云亍”动作:腰脊旋转,两臂交叉划圆和两手云转,同时重心左右 移动和两脚侧行,眼神随时注视交换的h手。这样就形成一个节节贯串、 上下相随的全身活动。初学者往往顾此失彼,手脚脱节,四肢与躯干分 家,造成运动机械生硬,支离破碎,武术术语称为“断劲”。太极拳技术 水平的提高.皆先应表现出运动的协调性、完整性。

  1. 运转圆活


这也是技术熟练的具体表现。优秀司机驾驶车辆时,尽a平稳柔和, 避免冲击摇晃。太极拳也要力求圆活和顺,转接自然,避免生硬转换。要 做到这一点,耑要特别重视腰和臂的旋转,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以臂为轴 牵引两手,使动作“根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

  1. 动作连贯


太极拳动作之间要前后衔接,绵绵不断,不允许有明显的停顿和割 裂。在教学中,为使初学者便于对照检查,常采用分解教学和时动时停的 方法。但是动作熟练以后,一定要消除割裂痕迹。前一动作的完成即转入 后一动作的开始,做到“势变劲不断.劲变意不断”。两个动作之间,先 由意念和气势连结,再由腰腿带动上肢,由内而外,由微渐著地运转变 化。切忌生硬突然,忽起忽停。

 

三、自如阶段

这一阶段的i川练任务,在于追求精神与形体、内与外、气与力的完美 结合,使动作开合虚实,内涵丰富,气势饱满,祌韵AdK富有表观力、 感染力。训练的技术要点如下。

  • 以意导体,分清虚实


练太极拳自始至终要求思想专一。但是初学时,思想只能集屮于i己忆 动作和规格要领,精力多用在手脚1:。动作熟练以后,思想集中于周身协 调,精力重点用在腰腿。技术再提高,思想就会转人动作的虚实和劲力的 刚柔运用,精力放在意念引导好像演员最终要以情感人、塑造角色内 心世界、而不能停留在形体外表上一样.太极拳最终也要求“重意不重 形”。太极拳的最终境界是:思想放在气势神韵的追求上,做到“不在形 式在气势”,

太极拳表面平淡均勻,实际上充满f丰富内涵,表现在动作的虚实、 劲力的刚柔、拳法的蓄发、身法的开合等方面。一般说来,太极拳每个动 作都有起、承、落、合不同的阶段。起和承的过程属虚的阶段.拳法由发 转蓄,劲力要轻柔,身法要内开外合;落和合的过程为实的阶段,拳法由 蓄转发,劲力要沉稳充实,身法要内合外开,对拉互拔。这些变化和运 用,都要以意念为主导,意领身随,气势相合,才能得到完善体现。所以 说,太极拳绝不是死水一潭,而逛充满生机和变化。

  • 以气运身,气力相合


初学太极拳只要求自然呼吸,3吸则吸,当呼则呼,不必受动作约 束。技术提高以后,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呼吸与动作配合,使动作和气力得 到更好发挥,这种呼吸叫做“拳势呼吸”。一般来说,当动作转实时,应 该有意识地呼气,“气沉丹田以气助力;当动作转虚时,有意识地吸 气,以利于动作转换。所以,太极拳经典理论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实际上,无论意识与否,我们口常的呼吸总是S劲力运用和身体动作相配 合的。随着动作的起、升、伸、开,胸腔舒张时吸气;随动作的落、降、 缩、合,胸腔收缩而呼气。随劲力蓄收而吸气,随劲力发放而呼气。拳势 呼吸只是把这种自发的配合转成自觉的引导。因此它是积极的,也是顺乎

自然的D

那么是否有r拳势呼吸就不要自然呼吸了呢?不菇。因为太极拳不足 呼吸体操,它的动作变化不是根据呼吸节奏而是根据拳法要求编定的,不 仅不同的太极拳套路呼吸次数、节奏不相同,就是同一套太极拳,不问体 质、年龄、技术水平的人练起来呼吸也不一致。练拳时只能要求在主要动 作和开合显明的动作上做到“拳势呼吸”,在一些过渡动作及感到呼吸难 以适应的时候,仍耑要A然呼吸,或釆用辅助性的短暂呼吸进行调整。所 以,太极拳总是拳势呼吸和自然呼吸二者并用,同时辅以联系二者的调整 性呼吸作为过渡,才能保证“气以直养而无害”。

  • 神韵充盈,从容自如


太极拳技术的最高境界是神舒体静,清虚自然,给人自由的艺术享受 和身心修炼。因而.经典理论最终提出太极拳“不在形式在气势'我们 在太极拳练习中,随着技术的提高,迫求的目标要逐渐地从动作准确、技 巧把握和要领体现等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表现神韵、风采的领地。然而 有的朋友对太极拳的认i只和训练长期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尽管动作做得规 范标准,但是缺乏神韵和内涵。须知太极拳和一切文化艺术一样,“明规 矩,守规矩”只是进步的阶梯,只有“脱规矩,合规矩”才具有鲜明个性 和风采,步人“屈伸开合听自由”的境界。

浏览4,5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