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在练习上是以养气为主的。因此,掌握正确的呼 吸法,是太极拳锻炼的一个重要方面。
太极拳被称为内家拳,主要是由于它不仅借有形的动作 锻炼形之于外的体魄,尤其锻炼行之于内以柔为主刚柔兼济 的内劲,内炼所谓无形的蕴于内的精、气、神。在“内炼”中, “气”是起核心作用的。“气”虽不等于呼吸,但必须以呼吸 为前提和基础。太极拳的呼吸法采用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法 18
——导引术和吐纳术,与近来采用为临床诊疗的气功疗法的 呼吸法同出一源。因此,学习正确的呼吸方法?,不仅能取得 太极拳锻炼的良好效果,也能帮助体弱多病的人恢复健康,延 年益寿。
太极对呼吸的要求,只要四个字,即深、长、细、匀。所 谓深,是指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均要以深呼吸为主,并要求 腹式呼吸。吸气时,在意识上要将气引入丹田,再由丹田向 上从鼻孔呼出,吸入的空气若到不了丹田,意识上也要到丹 田,并从丹田向上徐徐呼出。所谓长,是指吸入或呼出的气 要能延长到一个动作的结束,或下一个动作的开始。这样才 能起到“吐故纳新”的作用。所谓细,是指轻声缓慢的呼吸, 不可粗气横呼,正是老子所说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所 谓匀是指呼吸时要求均匀,不可忽快忽慢,这样,才能起到 “调息养气、宁神逸志”的作用。
太极拳的呼吸方法,简略地讲,可分四种。
(-)自然呼吸法
在学太极拳的初级阶段,精神要贯注于动作中,呼吸应 当纯任自然,随动作要求欲呼则呼,欲吸则吸。要以鼻呼吸, 舌抵上腭,唇齿相合。要在合乎生理机制的自然原则下,逐 步适应呼吸的深长细匀的要求。如果在初学时,强要呼吸配 合动作,容易导致动作散乱,或气短胸闷等不适症状。但有 些人主张,经常打太极拳的老人、体弱者及其他以医病、健 身为目的的人,自始至终可以用自然呼吸法练拳。因为这种 方法要求练拳时精神贯注于动作中,呼吸顺其自然,不加任 何干扰。这与平时的呼吸或剧烈运动时的呼吸都不一样,其 关键处在于全身运动极轻松和缓,协调自然,在安祥中兼带 全神贯注。这种动中有静、精神极其镇静下的匀缓动作,呼 吸自然会变得深长,自然而然地达到太极拳呼吸的要求。
(―)呼吸配合动作呼吸法
太极拳练到一定水平,在拳势、动作熟练的基础上,要 求用意识指导呼吸配合动作。《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云:“能 呼吸,然后能灵活”,意即呼吸与动作,当求其互相合拍,应 呼则呼,应吸则吸。吸为虚,呼为实,然后身体自能灵活自 如0 ! '
关于呼与吸,有一个基本规律:
概括而言,在盘架子时,出手为呼,收手为吸;升为吸, 降为呼;提为吸,沉为呼;开为吸,合为呼;动步转身及各 式过渡的时候,为小呼吸。所谓小呼吸,指呼吸不长,又呼 又吸,并有稍稍停息的现象。在推手时,按为呼,挤为呼,捋 为吸,棚为吸,化为呼,被捋为自然小呼吸(即求心静以视 听对方)。如被挤被按至不能再吸时,则改为呼,使吸进之气 散于四肢。所以,呼至不能再呼时,改为吸,吸至不能再吸 时,改为呼,呼与吸可以循环变更。在大捋中的呼吸,闪为 呼,靠为呼,按为呼,捋为吸,被靠为吸,被捋为小呼吸,转 身将按未按时,为小呼吸,其动动步未发劲时,也为小呼吸。
如野马分鬃一势,抱球时为吸,分手时为呼,转身抱球 时有一个小呼吸。其实,太极拳各势都可以做类似的分析。
以上为一般情况下的要求,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或特殊情 况(各人肺活量大小、动作快慢、动作幅度)等做灵活掌握, 可以临时变换呼吸或用小呼吸,但不要停顿憋气或紧张使劲, 必须以周身有轻松感、舒畅感为原则。
(=)腹式深呼吸法
腹式深呼吸是相对于胸式浅呼吸来说的。腹式呼吸又分 为顺呼吸和逆呼吸两种。一般人多用顺呼吸,即呼气时小腹 自然外突,吸气时小腹自然内收;逆呼吸则相反,呼气时小 腹自然内收,吸气时小腹自然外突。采取哪种腹式呼吸,可 因人而异。无论哪种腹式深呼吸都牵动整个胸腔和横膈,使 胸廓、横膈、腹腔运动增强。腹式深呼吸时,胸廓起伏幅度 大,胸部呼吸肌、横膈、'肺组织、肋软骨都得到锻炼,变得 张弛有力、弹性强、肋软骨骨化率低。因而肺活量的利用率 大大提高,肺脏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吸进大量新鲜空气。从 而加强呼吸器官功能,促进心脏的血液循环,同时也改善了 胃、肠、肝、胆、脾等脏器的血液循环。而所谓“气沉丹 田",实际上就是腹式深呼吸。
综合上述,在调节呼吸方面,这三种方法其实源于一种, 即我国7世纪注载的“调息法气它是一种深、长、细、匀、 不疾不徐的呼吸法,纯自鼻孔呼吸,“呼吸无声,不结不滞, 出入绵绵,若存若止气这种“吐唯细细,纳唯绵绵"的呼吸 法,可以降低肺换气的次数,控制呼吸,缓和心脏跳动,有 助于入静。
浏览1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