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大发
郭大发,清末人,家在河北南皮县庞柳庄(白塔寺西)。 是近代劈挂拳始祖。年幼嗜武,个不髙,有神力,会轻功, 能髙来高去。从师干谁不详。所传拳法有劈挂拳、挂拳、炮 锤等。
郭大发早年保过镖,保镖期间凭精堪武功,从未丢过 镖。他18岁进京,与一镖师校艺,用劈挂门内招法,一个 “抄手起脚”没把对方踹上。于是自觉功夫欠缺,决心返里继 续苦练,三年后终于业成,再次来京,复于那位镖师较量。 还是用这一招,把对方踹了一溜跟头。从此活跃千京师一 带。由于武功精绝,后诏选入宫,保卫皇室。不久晋升为紫 禁城护卫官。
慈禧时大太监安德海(小安子〉去广东,在济南府受 诛。当时周长春(周大架)侍安同行。周是河北沧县大马庄 人,武功非凡,能拳几百斤重的石砘。至今此石砘尚留存。 曾殿试获武状元,慈禧曾赐予颐和园鸟览图等多件珍物。
小安子被杀后,其随从有的珠连,有的逃遁。慈禧得知后 大怒,遗郭大发将逃者辑拿后即就地正法,先斩后奏。郭领 旨后据说将周拿住。因系同乡(两庄相距十几里路)好友。 给私释了。周回乡,隐居至晚年,传徒数十人。
郭大发在任紫禁城护卫官期间,一日,夜晚,有个相当 御史大夫的大官想入宫拜慈禧奏事,郭大发言天太晚没叫 进,得罪了这位官人,官人扬言:“不过三日给郭个样看看。” 于是他次日入朝,在慈禧面前说郭的坏话。说“禁宫护卫官 用汉人,他又不懂满语失体,于是奏转慈禧下旨叫郭去清河 学满语三年,然后再回宫听任。”慈禧准奏。郭回去一气之 下,托病回乡隐居。晚年以教武为乐。其技艺传其子郭长荣 与其孙郭秀亭。还传于临村昝庄赵氏,而赵氏自传三代至赵 世奎。赵世奎民国初年入保定大军阀曹锟卫队苗刀连。曾拜 武术大师刘礼春为师习苗刀,通臂拳。赵所练的劈挂拳得到 刘玉春的好评。后赵遵师嘱将劈挂拳之真谛教给郭长生,人 称“郭燕子”。
2. 左宝梅
左宝梅(1753—1818),盐山县大左庄村人,在盐山是 劈挂最早的始祖,人称左八爷。得艺于一韩氏,习劈挂拳 (即现在慢套劈挂拳)和青龙拳(劈挂的一个套路)。
左武德高尚,为人称道。乡里人民间发生争执,他一 场,即干戈平息,受人尊敬。对方蛮横粗暴,他也苦口相劝,
从不动武。一次,一布販到望树村赶集,此人依仗力大身粗, 蜜不讲理,左右相劝而不服。并口吐秽语欺人。众人要左教 训此人。左对布販说:“小伙子,火盛无益,和气为佳。”布 贩见左乃白须老叟,心不在意,双手抓起近百斤的布包,放 于驴驮上,洋洋自得。左见此,便一手抓起同样布包轻轻放 于驴驮上。布贩大敬,恭请左到他家一坐。左与其弟子潘世 魁至布贩家中,布贩要与左较艺,左说何必较量,请观小徒 艺如何?潘世魁走拳,布贩吃惊。潘又以肘击墙,墙沙沙作 ;响,布贩服。左嘱布贩:“练武必重武德,切不可以武欺人。” 布贩应声是。
3. 肖华成
肖华成,盐山城南大王铺人,清末通臂劈挂拳家。他和李 文彪是师兄弟拜李存山为师学劈挂拳。年少苦练劈挂,功夫 可谓炉火纯青。本地一王姓恶霸外号叫“镇街王”,强男霸 女,无恶不作,为当地一大害,此人身高力大,会些拳脚人 不敢惹。一日,二人商定比武较艺,并立字死伤无怨。较量 时,肖左手一仰,拧身进步出大掌正中镇街王心窝,王倒地 亡。后传“一掌打死镇街王”。
肖华成之门生有盖京南黄林彪等人。其徒孙城南马房肖 林彪,此人三十岁时在天津考武秀才,抽签换月饼因故与脚夫 (脚行)六十余人打架,战胜了这六十多人。被称为大闹瓷 器店又名“砸仓敖”,后人编成了戏,传颂肖的武功。
4李文彪(李云表)
李文彪盐山县辛店村人,早年拜杨家铺李存山为师学劈 挂拳,为清末通臂劈挂拳师,以拳勇名冠一方。少家贫,给 人扛活,父早亡,母子相依为命,后在津学手艺,年关回家
时捎点馒头饱子其中有黑面的,也有白面的,白面的舍不 得吃,挑出来个给李存山恩师送去,感动得李师热泪盈框,以 后将技艺尽心相传,四五年的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中年,他客居京都,在八旗军营当武术教官。一天有朋友为 某拳师所辱,请李为其伸冤。李即与这拳师相邀较艺。李双臂 如铁腕甫交,拳师即遁去”,自此,李文彪名声大振得“铁 胳膊李文彪”之称。
5. 黄林彪
黄林彪(1831 —1907)字伟村,盐山县城北黄龙潭村 人。人尊称“黄六爷”。据其曾孙黄绍锡介绍,黄林彪早年习 八极拳。后跟城南大王铺肖华成学劈挂。因武功精深人颂浑 名“盖京南”。有二子黄森亭、黄双亭。均得父真传。黄森亭 千清末曾在沧县城内清军乐善营为伍,后教武术。晚年曾收 马風图、马英图兄弟为弟子。
6. 郭长生
郭长生(1866、1、17 —1967、7、16)字恩普,人称“郭燕 子”。河北沧州人。
郭长生先生是我国近代驰名中外的武术大师。正如《武 术拳种和拳家》(上海教育出听社)所述“通背拳它的近代代 表人物有刘玉春、郭长生(外号郭燕子)等人”除此而外, 精通劈挂、苗刀及青萍剑等。
郭幼年家贫,父早亡,与其母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生活, 时中法战争刚刚结束,见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瓜分中国, 又受孙中山先生“武术救国,强国强种”之影响,怀武术救国 之志于1914年应招到保定大军阀曹锟下苗刀连为伍,拜武 术大师,外号“常胜将军”刘玉春(河北独流人)为师,学通
臂拳、苗刀等。由于练功勤奋,聪慧过人和天生的一付好腰 身,加之为人憨厚忠实,深受刘师喜爱。刘遂将技艺尽其授 予。此外,还得到刘之师弟任向荣的热心指点,功业遂大 成,深得通臂、苗刀之真谛。有些方面能融汇贯通,有独到 之处。
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用武力手段驱逐了傀儡总统黎元 洪,通过贿选当了“大总统”。这时刘玉春和郭长生均随曹锟 进驻了北京中南海,郭长生被提为曹锟的护卫。1924年第二 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古北口倒戈,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了 曹锟。郭长生又给鹿仲鳞当随从副官。此对军阀混战民不聊 生,到处贪官污吏,先生愤而回归故里闲居。
1928年在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聘请郭长生 为中央国术馆苗刀教官,后兼任外交部武术教官。在中央国 米馆任教期间,曾参加1928年在南京拳行第一届全国国考, 在400多人中,以不败记录打人最后十七名最优胜者行列(这 十七名没往下再打)。这十七人中还有中央国术馆杨松先生。 所有优胜者均获得冯玉祥将军亲赠的尤泉宝剑一柄。
之后先生亲自焙养的曹晏海,1929年杭州打擂,击败名 震一时的“震江南”刘髙升,在上海打擂荣获第一名,曾得到 当时上海市长张群等五枚银塔和银盾。之后不久其亲授门生 在1933年第二届国考中高玉清获散打冠军;郭景春获散打和 长兵冠军。张之江馆长亲自贈给郭长生及门生郭景春各一柄 宝剑。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当时郭长生正在家歇伏,没 随馆西迁,闭门八年糠菜胡口、艰苦度日,决心不给沦陷区 日本混事,驻沧日酋曾三次派人以重金相聘去本部教授苗
刀,均遭郭长生谢绝。郭执意“我宁死也不当亡国奴”。这种 高度的民族气节,至今为乡里人所称颂。
抗日战争期间,先生在家守贫自乐,抽出时间致力于武 术的研究作。根据通臂拳一快、二活,三多变,四沉长的 原则,重新修改了劈挂拳。修改后的劈桂拳面目全新;神韵 倍增。此外,还重新修改了疯魔棍等。从1977年以来,先生 之子瑞祥之徒王华锋、王志海二人演练的劈挂拳和疯魔棍在 全国武术骒摩交流比赛大会上就荣获六枚金牌,受到市政府 表彰。另外,郭长生先生的不朽贡献是在继承苗刀之真谛的 基础上根据苗刀实战用法之精华,发扬个人智慧又创编了二 路苗;0、苗刀进枪、疯魔棍和修改了劈挂拳,这是留给后人 的宝贵文化遗产。
先生一生授徒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主要的是 曹晏海、髙玉清、郭景春(健伟)、郭瑞林、牛增华、张群 众等。先生有二子,长子郭瑞林尤善技击是沧州武协副主 席,次子郭瑞任沧州武术馆馆长,是全国优秀武术辅导 员,现任沧州地区体校髙级讲师。先生去世后二子承父业, 开馆办班传其家学,其门生遍及全国二十七个省市,日本、美 国幕先生之名,来沧求教者多人。不少国内外书刊,多次报 导了郭长生的事迹,近年日本的武术书刊中曾把郭长生修改 的劈挂拳誉为:超实战拳法一沧州劈挂拳”和“疾风怒涛的实 战拳一沧州劈挂拳”。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 台、河北电视台、西安电视台以及日本泛亚西亚电视广播中 心也曾专程来沧拍摄“郭家拳”,并以“古城沧州访名拳”为题; 向观众播映。
先生晚年应学生邀请到天津授艺。1967年9月16日因患)
食道癌在家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7马英图
马英图(1898?1956)其父马捷元(化堂),大户,家 有地10顷,爱玩鹰。马英图和其胞兄马凤图早年一起学八极 拳。后二人一同到盐山城北黄龙潭村拜黄林彪为师,學劈 挂。1924马凤图、马募图、余国栋和马星一同去张家口,在 西北军张之江部从伍直奉战争奉系将领镇守天津,直系将 领冯玉祥攻打月余不下。冯玉祥召集军事会议,正值大家谋 无良策之机,马英图闯帐请缨出战,挑选了有武功的一百多 名士兵,组成敢死队,另外在其中又筛选出十八名出类拔萃者 每人三大件,即盒子枪、手提势、大刀片作为先锋,并声言 “如攻不破敌阵,愿拿人头来见”。冯玉祥采纳了他的主意, 马英图是夜,以左翼诱敌,右翼出击的战术,人人忘死,奋 勇杀敌,守军倾时溃乱,四处逃奔。西北军大军紧跟而上, 一拳攻克了天津,马英图奇兵得胜凯旋回营,受到冯玉祥的 重赏嘉奖。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马英图受聘在该馆教授 八极拳并担任少林门武术科长。同年参加了第一届国考,得 优等奖。素以心狠,手黑著称,武坛称他是“马狠子”。在中 央国术馆任教期间与郭长生(郭燕子)交厚,互教技艺,订 为儿女亲家。二人磋商技艺,研究¥问,共同修改编整了劈 挂拳,研创了疯魔棍等优秀传统套路,这是二人留给后人的 宝贵遗产。抗战前提前离开中央国术馆到国民党部队当武术 教官。抗日战争期间在陕甘一带,组织训练大刀队,与日宼 交战。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沧州。郭长生令其子郭瑞祥给 马磕头拜师,1947年调傅作义部在北京通县驻防。后随部起
义,北京和平解放。解放后在甘肃闲居,于1956年病逝。享 年60岁。
武状元曹晏海
曹晏海(1903—1938),河北沧县芦家园村人。此人身 材髙大、蜂腰乍肩,臂长腿健。少年时酷爱武术,十五岁曾 背着家人出走,去昆仑山学艺,沿途讨饭一个多月至山西太 谷被一老人劝回。他聪颖过人,自学成才,十几岁能释读古 文,双手提笔能写梅花篆字和清秀小楷。至今其家人还保存 他早年阅读过的书札墨迹。
十几岁从连阔和尚学拳术,1928年去南京中央国术馆在
教授班为学员。当时他证郭长生先生(人称郭燕子)艺精技绝, 身手非凡,武德髙尚,加之又是同乡,敬佩至极,欲拜郭为 师学习技艺。郭长生慧眼识真,见曹确是个难得的人才,奈 年零相差无几,故答应代师收徒传艺,二人兄弟相称。
“根深叶定茂,本固枝必荣”。郭长生对曹晏海尽授其技, 将通臂、劈挂、苗刀之真传绝技顷授其爱弟。曹晏海艺海扬 帆,收珠聚宝得先生艺技精髓。郭长生对曹晏海在培养训练 中,不但陪着练而且还喂着打,在实战中甘愿怍“喂手的”。 兄弟二人校场上行拳施招,各不相让;可场下相处,情同手 足,结成莫逆之交。曹晏海的功夫突飞猛进。练功中十二个 枣木橛楔到地里曹晏海用激步勾子一口气把它都踢出来。二 十几岁就得了个“草上飞”的浑名,其速快,可想而知。
1929年10月16日浙江省主席张静江等在杭州摆擂台拳办 了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有几个省4个特别市共300多人参加。 这确实是一次聚国英之盛会。曹晏海参加了这次擂台赛。擂 台设在市内旧藩司前学宫的广场上,场中筑台,台中以白粉
画出一直径三丈(9米)的圆圈作比试范围。这次比赛分表 演、擂台两大类,比赛为淘汰制,抽签定序点名上台,倒地 算输,三战两胜。评判委员长是李景林。
比试最引注目的是刘髙升和曹晏海这一对。刘高升,湖 北襄阳人,当年55岁,上海永安先施公司总镖头。此前,刘 到上海故意做作,以大手套笼住双手悬于额上。在英租界为 包探长钱广文所见,问:“手如何”?说:“有功夫怕不慎伤 人”。“何功夫”?“铁沙掌钱即叫人找来老城墙之城砖, 试刘之掌力,刘用掌一拍砖碎如腐碴。刘在上海出名后为 上海“三刘”之一(刘髙升、刘百川、刘小辫儿)。来杭前 曾“徒步西安,以武会友”。一路过关斩将,横扫千军。回途 在南京中央国术馆表演油锤击裆、手裂对礼粗的竹竿。观者 无不惊叹。外号人称“铜头铁臂震江南”。来杭前,自信取胜满 有把握,带着两个空箱子准备盛五千块现大洋。其弟子在上 海北站为他送行,鞭炮放得满地都是,在杭州一下车,刘高 升便问:“中央国术馆来参赛的是学生还是老师”。众说: “是学生”。刘哼的一声说:“学生打什么劲”。面对刘高升 这员虎将,参赛者自动弃权的不知其数。曹晏海也有些胆 怯。郭长生对他说:“拳无不破,惟快不破。”意发挥我之特 长以快致胜。又说你像踢木头轱辘子似地踢他。”又鼓励 他说:“宁叫他打死,别叫他吓死。”
10月22日,第三组比试,第一对便是曹晏海对刘高升。 这是观众期待已久的一对。比试开始,曹想用“疾步勾子” (通背二十四势中的一势腿法)胜他。可这一腿不但没把刘高 升踢倒,反尔自觉腿麻木到腰胯,可见刘的硬功。曹退后两 步,刘跟进,则发现刘的步法呆笨。十秒钟后曹见刘求胜心 切,气往上冲,体力也渐不济。曹用右脚向刘胸一蹬,没将 刘蹬倒,刘双手已将曹的右腿抱住,曹于是用右臂将刘颈夹 住,被抱起的右腿向刘裆里一插,单腿站立与刘相持,然后刘 向前拥,曹左脚向后单跳,突然曹施抽腿别,一转腰,将刘 摔倒在地。刘不服,说:“这是摔倒的”。但曹已知刘空空如 也。即说:“刘老师,我们再打好了”。台下观众拍手说:
4曹晏海好汉”。“曹晏海好汉”。再打时,刘上前一掌,只见 曹一拧腰群众未见何势,(实际用的是前劈横,因势快一般 看不出)将刘击出一丈多远弄了仰面朝天。刘起身吐了两口血 说:“我想不到输在小孩子身上”。曹此时说:“刘老师这回' 算不算输?”刘认输。军乐队奏乐。
翌曰晨《当代日报》第一版特写,题为《曹晏海用钥匙打 开刘之铁门,内无一货》。
整个比赛曹未被任何人打中一下。他技艺精纯、动作清 楚,身活步快,非人所能及。与人比试最多两合必定取胜, 四决以后大会出现“退让”客套,尤以中央国术馆教授班学员 之间更甚,其自的之一是垄断优胜者名次;之二、同派系之 词仁之间提高其名次列位。大家弄不清原因,认为曹是最强 之人,屈居第四不合理,向大会提出“艺高受压”的抗议。曹 晏海这次获得奖金550元大洋。获中华体育会赠银盾“武德可 风”一具。
得胜回来的曹晏海给郭长电买了块德国金壳手表以示酬 谢。
时间不长又在上海拳行了一次擂台赛。这次比试曹晏海 再显身手,过关斩将,力克群雄,夺得本次擂台赛的第一名。除 得奖金外,还获五件奖品,其中有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张群题 赠的银塔一尊,上写:上海国术比赛大会,第一奖”,中间“我 武维扬”四个大字,落款:“市长张群赠”。黄金荣题赠的银盾 一具上款“第一名,曹晏海同志英鉴,,中间“孔武有力”四个大 字,下款“黄金柴题赠”。还有杜月笙题赠的银盾一具:上款:
“第一名,曹晏海同志英鉴”。中间“有勇知方”四个大字,下 款杜月笙题赠。除此之外还有张家林题赠的银盾等。
上海擋台赛曹晏海取得冠军以后充分显示了曹的非凡武 功和精纯技艺:受到各路督军和各省主席的赏识,争相聘请 为国术教官。浙江省主席张静江聘请曹晏海为教官。兼随从 副官。1937年又由杭州调江西芦山,任陆军军官训练团一 级国术教官。1938年秋患病在江西庐山去世。
郭建伟
郭建伟(1916—1987)字景春,沧州市东门里人。是 沧州劈桂、通臂名家,郭长生的得意门生,生前担任历届沧 州市武协副主席。
从八岁习武,拜杨三爷练燕青拳“九、一八,,事变后,
曰冠入侵,山河破碎,郭建伟怀着“武术救国”的理想经其伯 父郭锡山的介绍入南京中央国术馆为学员。(郭锡山后系南 京中央国术馆教务处副主任)。在中央国术馆期间由郭锡山、 孙玉铭介绍拜郭长生(郭燕子)为师习通臂拳、劈挂拳。郭 建伟细腰乍臂,浓眉大眼,身髙180米左右,身体素质极 好。深得其恩师喜爱,逐将其技艺倾授,因此,功业大进。 时间不长郭建伟即艺压群雄,成为中央国术馆屈指可数的优 秀学员。
19年,南京中央国术馆发生了一件武夫上门较艺的事 情。北京有个名拳师叫刘光奎,习练八卦等多种拳艺,并扬
言有“铜锤贯顶”、“铁尺拍肋”等硬气功,还会点穴,与人较 量稍施绝招便可把人致于死地。他来中央国术馆扬言要与国 术馆同门艺师较量较量。张之江馆长对此人素有耳闻,想我 馆教官与之比试,倘若有失,会影响国术馆之声望,不如留 馆聘为教官每月薪水60元现大洋。不料刘光奎执意要比试。于 是教务处副处长吴峻山和孙玉铭商讨后去找郭长生拟叫其弟 子郭建伟与刘光奎比试。开始郭长生不大同意,意思是国考 将至,郭建伟的技艺不便披露,经再三斟酌,郭才同意。比 赛时,黄柏年、孙玉铭二人担任裁判员。郭建伟、刘光奎二人 下场照礼节相互抱拳行礼鞠躬。不料刘光奎先法制人,没容 郭直起腰来,飞身进前就是一掌,这一掌速度之疾,出掌之 狠,令人叹惊!这时,郭建伟已自知躲闪已来不及了,取迎 其击而进击的方法,一叠腰便是一个右拽,刘之掌已被餌 左拳挂开,刘一空掌转到郭的右后方。那里知道通臂拳的 激绞连环步法,向前进击可连连发动,环环相套,不给对方 以防卫佘地}击前同时可以打后。郭建伟拧步转腰又打了一 个左拽,这个左拽正打在刘光奎的右肋,只听“嗷”的一声, 将刘打倒在一丈开外。只见刘光奎的脸色,由黄变白,口吐 鲜血。第二个回合又开始了,只见郭建伟拳法如雷,身疾似 电,其势如暴风骤雨,力所难挡。刘荣奎叫郭建伟这一个拽, 打得自觉已有内伤。再见郭之攻势凌励知无法取胜于郭,便 只是躲闪退逃。一个追一个跑,还打个啥劲。于是裁判鸣笛 示意郭建伟取得胜利。
刘光奎失败后羞惭满面,灰溜溜地带着自己的皮箱,生 着人力车离开了国术馆。
郭建伟初露锋芒,即威名大震!时隔不久,在南京拳行
了一次全国擂台赛,这次比赛按体重分级。郭长生的两个弟 手嵩玉清和郭建伟均在同一级別,照规定:体轻的可越级到 体重的级别去比试,但体重的不能到体轻的级别去比试。郭 建伟为了使本门参赛者多得一冠军。自报到重量级去打。而 让其师兄高玉清在原轻量级比赛。这也显示郭建伟之自信。 散打中郭建伟,力克群雄夺得冠军。而长兵这项比赛中,最 后与大枪刘增福争冠亚军。刘系祖传大杆子,全国闻名,素 有“杆打香火头“之功。上场时均带护具护面,各持一白蜡杆 代表长兵。开始郭开左边门户,待刘进攻。刘虚刺郭左腿, 郭用苗刀削杆粘杆之法,上步斜削刘杆。刘见势抽杆复刺郭 之右膑。郭就势上右步用苗刀之迎推刺拨开刘之杆。然后一 变脸用疯魔棍中“老翁砍柴”之势,抽中刘之颈项将刘抽砍倒 地。再起来刘后颈被柚起三指髙的大紫包。刘已无法再战, 则宣告郭建伟胜利。这次比赛,郭建伟,取得散打、长兵两 项冠军。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赠给郭建伟一 1:丨龙泉剑以示 鼓励这口宝剑现在仍然珍藏在郭建伟后代家中。剑上有错 金铭字:正面“国考考试优胜纪念”。背面“中央国术馆馆长 张之江赠”。
而髙玉清在这次比赛散打中也取得了轻量级冠军。郭长 生的两个弟子,在这次全国大赛中,二人取得了三项冠军。 一时名声大振。《大公报》和南京日报加标题报导了这次比赛 情况。
1937年抗战爆发,郭建伟随馆搬迁辗转重庆,后由中央 国术馆派往重庆警官学校任少校武术教官,同年经张之江先 生介绍入黄埔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国民党三十军任 营长,后升任团副1948年随军投诚被分配到冀东建国学院学 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永年任文化教员。
1945年抗战胜利回沧州没进其家见老母,先到恩师郭长 生家里。含泪向老师表述惜別之情。成为尊师之楷模。
郭建伟练功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闻鸡起舞,风雨无阻。 解放后曾多次应邀在全国及省运会上表演。其门生在沧州市 拳行的全国擂台赛上,也取得过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
郭建伟于1987年11日1日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浏览2,920次